能源管理体系介绍
作者 Admin1 浏览 发布时间 2013/11/12
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4)可准确实施能源管理绩效评价,标准指出,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能源管理标杆通常是指同行业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绩效指标。这些指标应是客观的、可比的、可验证和可再现的。它们应适用于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与其能源方针和目标一致,并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成本效益高,技术上先进合理,管理上可行,可作为考核能源管理体系总体绩效的重要手段。
(5)提升企业的效益和水平
——提高企业整体的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将企业管理能源的视角从单一的产品或者企业单元的效率转向整个企业的能源效率,从而拓宽了视野,有利于促进企业整体能源效率的提高。
——保障企业能源管理的合规性。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符合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从而促使企业有效地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
——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的技术水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产品和过程设计中,充分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和经验等,促进企业能源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
——建立高效运行的能源管理结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解决了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中“职责不清、结果不明、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可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结构。
——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效益。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采用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管理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增加抗击能源价格上升的能力。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的能源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能源价格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源。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满足外部利益相关方(客户、政府、银行等)的要求,有利于企业市场开拓、外部融资和吸引投资。
——有利于获取国家政策支持。通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配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完成节能指标,可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和财税政策支持。
(7)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易于获得外界对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和自律机制的认可,有利于企业赢得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及可持续发展的声誉,从而获得良好社会责任形象。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节能减排都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如果缺乏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和管理,则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就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导致能源管理工作脱节,使得节能措施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通过建立、运行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规范化管理和行为节能,是能源管理的关键和一条科学可行的技术途径。从2001年开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逐步在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推开,随后爱尔兰、英国、美国等纷纷建立起各自国家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世界基本同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推动能源审计、能源对标、节能技改、节能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同时,加强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建立有效地能源管理体系,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委员会组织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号GB/T23331-2009)国家标准已于2009年3月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发布,200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2009年10月15日和2010年1月18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下属的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发布《关于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机构条件及审批事项通知》,决定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煤炭、电力、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开展为期两年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力争两年内在我国形成百家规模的能源管理示范标杆企业和行业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的榜样企业。北京联合智业认证有限公司获认监委批准为首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机构,并成为有色金属行业获批的两家机构之一。
五、国外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制定情况
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此外,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另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其中即包括一项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六、能源管理体系概述
能源管理体系(英文缩写:EnMS)以系统管理的方法将能源管理中的能源审计、管理控制、能源统计、节能监测、能耗计量等多项工作编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各项能源管理工作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改变企业以往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性的问题。该体系通过系统管理手段使能源的品种和数量的供应、分配、消费、储存各环节互相衔接、密切配合,从而达到低成本甚至无成本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能源管理体系是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体现为兑现管理承诺、实现能源方针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过程,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控制,达到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覆盖了能源管理的全过程:总要求、管理职责、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根据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应做出承诺、确立能源方针、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为实现承诺、能源方针、目标(可行时包括标杆)和指标、管理方案,企业必须提供适宜的资源,对人员进行培训,编制相应的文件,对实施与运行进行严格控制;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对能源管理绩效做出评价,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消除已发生的和潜在的不符合,定期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持能源管理体系持续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除了遵循系统原理和采用P-D-C-A过程运行模式外,为了规范节能行为,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节能意识,提高企业能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管理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实施全过程控制
能源管理牵涉到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利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置,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全过程实施控制、监督和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能源管理。因此需要有一个覆盖全过程的体系,实施严格监控,才能使组织逐步形成节约能源并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自律机制。
2. 充分结合能源管理特点,注重节能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能源管理体系将能源统计、节能技术、最佳实践方法与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融合了能源基准、标杆的概念并倡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能源管理体系以资源节约为目的,针对企业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尤其是最佳节能实践的甄别和应用,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促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数据资料表明,采用低成本和无成本节能技术方法,可减少能源消耗的15%-30%,其他节能技术的应用也都可明显降低能源消耗。
3. 基于现代组织设计理念
根据现代组织设计理念,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明确、可操作的规范,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解决按规范运行的问题。有利于及早发现能源管理中部门、层次、岗位职能的交叉、重叠、脱节(分割)或责权不明等职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为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正在拟定或执行中的方案,挖掘潜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供保障。
4. 坚持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增强体系满足要求能力的活动,是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特性。通过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以及提升能源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实现持续改进,是推动体系不断循环上升的动力,是体系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机制的基本措施。
企业不断评价能源管理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中各个过程的绩效以确定节能潜力和改进机会,发现能源管理体系中的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对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审核以及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的审核,也为改进提供了机会。
识别出改进机会后,应对其进行评价,确定所采取的措施。实施改进措施应首先进行策划,实施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应变更,对改进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改进不必同时发生在所有领域,既可以发生在制定和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评审能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过程。
七、能源管理体系推动组织的三个核心创新元素:
n 在管理创新中率先推进清洁生产;
n 在技术创新上率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n 在增长转型上发展循环经济;
一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属于“三废”排放量大、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的行业。面对近期电价、油价与矿石资源价格不断攀升的境况,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如何更好地节能减排,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能源管理体系 提升组织价值!
□ 通过建立规范的体系并有效运行,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
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 有利于完成国家为实现“十二五”规划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 拥有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制度,有利于组织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
策支持;
□ 有效节约能源与合理利用可降低生产(服务)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
□ 有助于克服国际贸易堡垒,吸引外资与增强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扩大品牌美誉度;
八、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即:领导决策与准备——范围界定——初始能源评价——体系策划——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1、领导决策与准备
(1)管理者的承诺
国家对能源管理工作越来重视,各省市已将节能减排的任务分配到了重点用能单位,面对繁重的节能任务,很多重点用能单位的最高管理者亲自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利的。但节约能源这一责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仅仅靠方针目标是不够的,管理者的承诺对于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始于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做出承诺,包括贯彻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将能源方针目标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进行管理评审和配备适宜资源。并由最高管理者明确本企业导入能源管理体系的意图和应用范围。
(2)任命管理者代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本体系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一个管理者代表来负责体系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代表有如下职责:确保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协助最高管理者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故管理者代表应是企业中具有相当级别的管理者,建议由分管副总经理(副厂长)担任。
(3)提供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机构或班子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其初期的任务是进行初始能源评审,以及建立体系后的日常工作。能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集团公司一级的能源管理机构,成立以管理者代表为首的能源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财务、生产计划、物资供应、机电设备、技术、计量、行政等部门领导和主要耗能区队(车间)的主任等。能源管理委员会下设节能办公室负责体系的日常运行。对于集团公司可成立专门的节能办公室;对于矿(厂),节能办公室可设立在机电科、总工办、计划部门等综合部门内,或设立在科技、环保等部门。
最高管理者还需要为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其他资源,如时间、办公条件、信息、资金、人力等,特别应保证充分的资金来用于管理方案的实施,如果有可能的话,策划融资方案。
2、范围界定
对于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因此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宜是一个覆盖企业(矿、厂)的所有过程、产品和服务,并涉及组织职责和权限、现场区域、地理边界等要素的集合,通常应根据企业的特点,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企业的活动范围
企业的活动范围即企业的活动领域,包括与企业的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有关的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如办公场所和办公车辆)、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生产车间、维修车间、公用工程)和生活活动(职工食堂、浴室等)等。
(2) 企业的管理权限范围
管理权限范围即已确定的企业的职责和权限界限,包括承担企业活动职能并处于一定区域的企业单元,如各职能部门、岗位以及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如项目工程部等。通常该权限范围还应符合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界定其责任的许可范围。当企业的体系范围所覆盖的活动与其他企业存在管理上的接口时,如集团公司与下属矿厂存在管理接口的项目时,必要时,应明确组织职责的输入与输出的界限。
虽然能源管理体系管理的是企业本身的能源消耗,但企业的能源供应商会对企业的能源消耗产生影响,因此,应包含在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内;至于承包商,如果对企业的能源消耗有直接影响,也应包含在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
(3) 企业的现场区域和地理边界
企业的现场区域和地理边界即在企业管理控制下进行活动的所有场所,该场所可能是固定场所、临时场所和流动场所。包括,如:
①生产、动力现场;
②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贮存场所;
③企业所需的设备和各类基础设施所处的位置和现场;
④企业管理权限所及的责任边界或接口;
⑤服务涉及场所的地域范围;
⑥与能源因素相关的控制边界;
⑦企业统一管辖下从事相似活动的多个场所。
(4)法律法规的要求
适用于有色金属行业的能源法律法规要求覆盖企业的活动、人员、各类设施、设备、现场区域等各个方面。在确定范围时,应充分考虑到源自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以确定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在确保企业的合规性方面的有效性。
(5)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范围
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产品和服务,在确定范围时,通常要考虑不同产品和服务及其与之相关的能源因素,当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活动中的能源因素相互关联且不可分时,应防止将与某些产品和服务提供相关的活动剥离在范围之外,如在企业辖区内同处于一个供应系统或辅助系统下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实现活动。
(6)财务边界和运行边界
为了以清晰、可验证和长期一致的方式统计能源消耗,企业应详细分析其经营状况以确定和财务会计边界一致的范围。
企业边界确定后,再确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边界。企业应识别确定的企业边界覆盖下的导致能源消耗的所有活动和运行。
3、初始能源评审
初始能源评审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现场观察和历史数据对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做一般性的调查,初始能源评审包括两部分:一是能源管理调查,二是能源技术调查,这对发现明显的能源浪费和在短期内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是非常有用的。初始能源评审的结论将作为建立和评价组织的能源方针、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确定优先事项、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
4、体系策划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着手建立体系前进行充分有效的策划,对建立一个适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符合标准要求的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体系策划包括能源管理标准的如下要素:能源方针;能源因素;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基准与标杆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
5、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能源管理体系是一套根据企业的特点和满足标准要求的文件化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方法。制定体系文件是企业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和持续适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达到预定的能源管理目标、评价与改进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体系文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体系的运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体系文件的持续有效。能源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在使用前需进行反复的评审和修订,最后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才可正式发布。
6、体系试运行
体系运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体系文件正式发布后,体系即进入试运行阶段,即企业要按所建立的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整体协调运作,并记录有关信息。试运行的目的是要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企业应加强运作力度,努力发挥体系本身具有的各项功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纠正不符合,对体系包括体系文件进行修订、调整,以尽快度过磨合期。
7、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企业应作好准备检验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试运行期间进行的第一次内审的策划是很重要的,最好是管理者代表亲自策划,并要接受内审员的审核,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均应接受审核,检验是否充分履行了文件中规定的职责;内审是由内审员承担的,内审员是否称职关系到内审的质量和有效性,所以内审员应经过认证机构的培训,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一般来说第一次内审最好请认证机构进行现场指导,使内审员在实践中掌握内审方法、技巧。为了提高内审水平,管理者代表可以在策划审核方案时策划多次内审。
在内审结束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应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者代表收集汇总整体运行的各方面信息,各层级管理者对管辖范围内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些材料可以作为最高管理者进行管理评审的补充,以确保体系的持续、充分和有效,并持续改进。管理评审应包括如下方面:
①能源方针的适宜性;
②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③能源消耗情况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
④内审结果;
⑤针对客观情况的变化,需要改进的方面,如能源基准和标杆是否要调整;
⑥职责划分的合理性和资源配置的充分性;
⑦体系新的发展动向。
评审结论应形成文件,实施必要的沟通和后续改进活动。
对于拟定实施第三方认证的企业,最高管理者可根据管理评审结论决定是否申请第三方认证审核;如果要申请第三方认证,体系运行至少6个月,且所有要素完整运行一轮后方可申请。
<< 能源管理体系审核案例RoHs检测简介 >>
查看所有评论